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老年健康

预防心血管疾病 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 时间:2017年4月24日
  • 浏览次数:5428

  

                           ——概论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我们平常说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律失常,中风等,包括与之相关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因其在我国患病的普遍性及高致残性,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特别是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防治心血管病显得尤为重要。

 

               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约95%的高血压都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不可根治,但能通过生活干预或药物控制。约5%的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如肾动脉狭窄、肾上腺瘤等,大部分可通过根除病源而根治高血压。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导致血管硬化,进一步影响心脑血管,发展为冠心病,中风等,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进而导致生命的终结。
  经两次非同日测量核实:收缩压达到或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达到或超过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一部分高血压可通过作息、情绪管理,低盐饮食、运动与锻炼等方式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另一部分则需长期服药,且建议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以使高血压处于正常、稳定的水平,而使药物的副作用(如干咳、面部潮红,心悸,下肢水肿,四肢乏力等)降低到最小。高血压患者需了解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即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也要服用维持量,不能擅自突然停药。高血压长期服药患者需长期监测血压并定期于高血压专科随访。高血压早期干预的意义远大于其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后的治疗。
               代谢性紊乱
  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可统称为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饮食,运动失衡,糖、脂摄入过多,排出过少,郁积体内,而出现病理性,不协调的供需不平衡的状态。
  像高血压一样,早期轻度的代谢紊乱并没有什么不适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谢紊乱的程度加重,肥胖明显,活动耐力下降,稍活动就出现气喘、汗出不止等情况,预示着器官负担加重。体检时最早期的发现可能就是脂肪肝,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异常。如进一步加重,糖、脂代谢紊乱后在动脉壁内膜形成分散的粥样斑块,发展形成动脉受累部的环形狭窄,造成血流障碍,相关的器官发生缺血甚至坏死,如心肌缺血而心绞痛、肢体循环障碍而四肢麻木、疼痛,脑血管栓塞缺血而中风等,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也是预防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关键。
  此类疾病的重点防治在控制饮食,并坚持运动锻炼。减少摄入,并使机体多余的糖、脂消耗掉。通过饮食及运动锻炼仍不能有效控制疾病时,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用药干预。
               冠心病
  冠心病看着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它主要是由心血管内皮附着的斑块阻碍正常血流的运行后造成的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而斑块的形成主要是由我们上面讲的高血压、代谢紊乱引起,就像老化的自来水管里长满了水垢影响水流一样,包括了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心室颤动和心脏骤停(猝死)等。
  心绞痛相对持续时间短,约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后可缓解,有时向颈、左肩、左上臂或背部放射。而急性心梗则胸痛胸闷程度重且持续不缓解,常伴有虚脱、出汗、脉快而弱。相对而言,心绞痛的冠脉血管狭窄程度轻,如危险程度小的,可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控制病情,而急性心梗患者的冠脉血管闭塞严重,心肌急性缺血坏死,需立刻行冠脉手术开通血管,恢复血流。
  心室颤动和心脏骤停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类最为严重和紧急的病症,死亡率极高,通常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药物毒性反应、严重电解质紊乱或其他疾病诱发,需立刻心肺复苏,恢复呼吸和循环功能。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送至医院时已经失去抢救时机。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的传导异常,正常的心率为60-100次/分,节律整齐。生理性的心律失常通常由情绪、作息、饮食等因素影响,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通过规范生活后可自行好转。而病理性的心律失常通常需要药物干预,但通常都不能将心律失常根治,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都有一定副作用,而且药物本身也能够诱发心律失常。部分长期或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行手术治疗。
                中风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虽然属于脑血管疾病,但与心血管密切相关,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同心血管疾病类似,像房颤、高血压等又是其发病的重要诱因。中风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又以脑梗塞最多见。患者一旦出现中风,亦预示着心血管的病变,应及早行相关检查排查高危因素,及早控制治疗。
  轻度中风可无特殊症状,有时有头晕头痛、耳鸣等不适,查头颅CT时见腔隙性脑梗塞,即由于脑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细胞缺血坏死。如进一步加重,缺血坏死面积增大,局部神经功能受损,可出现口眼歪斜,言语障碍,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甚至瘫痪、昏迷等重症。已经坏死的脑细胞无法恢复,但可以通过康复训练、针灸理疗等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不能坚持,则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肢体肌肉会逐渐萎缩,直至完全失去功用。当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病情控制仍是关键,配合用药,康复训练,饮食调理等以促进恢复,延缓疾病进展。
                药物建议
  心血管病大多为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以及一些心律失常都需要长期服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目前以西药为主,药店冠以降压、降糖名义的中成药均不可轻信。还有一些常用基础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类的,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达比加群等,需监测凝血功能;调脂药,如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依折麦布等,需监测肝肾功能,注意有无肌痛;营养细胞类,如辅酶Q10、曲美他嗪、二丁酰环磷腺苷、甲钴胺等有助于功能恢复。但对于一些强心药如地高辛,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则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切不可盲目服用。另对于像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丹参片、血塞通片等中成药则可作为辅助用药,帮助改善心脑等器官的供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切不可随意加减用量或停用和自行选择药物。
  综上而言,对于心血管疾病,早期的生活干预及坚持服药显得尤为重要,锻炼、饮食、情绪管理以及定期的体检和专科随诊是预防、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手段。祖国中医尤为重视养生保健,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等强身健体之术,结合中药辩证识体,因人施药,亦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科七病区 韩强)